什么品种蟋蟀最好?
“最好的”没有统一标准,对虫主而言,最好的就是自己的宝贝虫子; 对玩友来说,最想要的也就是自己最喜欢的。 个人喜好不同,选择也就不同。 在没接触过野生蟋蟀之前,我最喜欢的是相斗型黄蟋蟀(俗称地蟋)。个头不大,但十分好斗。相斗时,前肢紧抱,双颚张开。你一伸手它就张牙舞爪地进攻,你一后退就紧紧跟随,绝不放弃。后来接触了秦岭的野生蟋蟀后,我的最爱变成了油葫芦。个头大,叫声宏亮,相斗时有力气。
从外形上来看,油葫芦和地蟋很相似,但是颜色呈黑褐色,腹部末端有长长的尾须。公的油葫芦腹部有黄色条纹,母的则没有。 不过这两种属于“大路货”,现在玩的比较多的还是相马式蟋蟀。
这种蟋蟀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隋书·音乐志》中有记载:“相马戏,盖舞马之遗制也。……其曲有五章,一曰迎仙客,二曰步虚声,三曰鹤驾云,四曰朝天子,五曰苍梧晚。每歌一章,必换一曲。其词皆华辞丽句,极尽风流婉悦之态。”这里提到的相马戏其实就是现在的相马式蟋蟀,用来观赏而非用于斗杀。 据传,相马式蟋蟀是元朝大将军伯颜所创,当时蒙古军队大举入侵南宋,在围城之际,伯颜夜览战图之时,发现了这一物种并加以驯化用以搏杀,从而增加了蒙古军锋头的锐利。
相马式蟋蟀一般体型较大,头较大而宽,额部隆起。两颊稍陷,具有3个眉脊。背部粗壮,有3道明显的凹槽。腹面平坦,尾须短小。 野生情况下,这类蟋蟀喜欢躲在石块下、土洞里或树根旁,当它发现猎物时,就会迅速出击,用钳子般的嘴迅速咬住对方,然后开始撕咬吞咽。
在所有歌唱的蟋蟀中,场蟋蟀(俗称"广腰蟋")的鸣声恐怕要算是最好的了。在1975年出版的《昆虫学报》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王治兴研究员和山东师范大学杨孝义教授合著的《场蟋蟀(Crasstratorla harrisoni Saussure)的鸣声调幅研究》中,对场蟋蟀的鸣声作了个十分生动的描述:"场蟋蟀鸣声优美宏亮,富于艺术感染力,在中国和日本都有许多人捉它来作宠物。中国的文学家还根据它的鸣声所表示的韵味,给予它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鸣声以各种富有诗意的名称(比如"金钟法"、"三蹦子法"和"将军令"之类)。"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方言和风土人情不同,因而各地对同一种鸣声可能有不同的称谓,同一个称谓也可能用来表述不同的鸣声。为了便于进行科学研究,杨孝义教授在1981年发表的英文专著《蟋蟀的演化生物学》一书中给不同的鸣声类型制定了统一的编号(从1号鸣声开始),使得我们在研讨同一鸣声时可以一目了然,避免了发生误会。
1号鸣声(也叫三蹦子法),是场蟋蟀最普通的鸣声。这种鸣声的特点是:响度均匀、声调高昂、节奏鲜明。鸣声中长短两种谐音相间地多次重复鸣叫,最后以一个长谐音结束。在谐音间隙中还夹杂着一种短小而弱的过渡性音节。这种鸣声在场蟋蟀中具有很广的分布,在河北、山东、山西、辽宁、甘肃、宁夏、陕西、北京和日本都有发现。这种鸣声是我国传统蟋蟀斗士最看重的鸣声。
2号鸣声(也叫紧绷绷或催阵法),主要发现于河北、山东、辽宁、甘肃、宁夏等地。2号鸣声的韵律和1号鸣声差不多,不同之处是音节较短,而且短谐音比较多,整个鸣声显得急促而紧迫。
从第3号鸣声开始,都是场蟋蟀中分布区域相当狭小的地域性鸣声。在不同地区的场蟋蟀中还可能存在着新的地域性鸣声,但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号鸣声,主要发现于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这种鸣声的特点是急骤而短促,一般由一长谐音领导3-5个很短的小谐音组成,而且小谐音之间几乎没有间隙。整个鸣声好象是用一个快速的颤音完成的,拖音也和前面讨论过的鸣声类型大不一样,整个鸣声显得急促而短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