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导盲犬是什么品种?
我正好去年做过一期关于导盲犬的视频节目,从网上找了一些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题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无论对于盲人还是导盲犬而言,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目前有约6700万名盲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3%,我国约有盲人295万余名(数据更新于2018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糖尿病、青光眼等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这一数据预计还将增加。而来自国际导盲犬联盟的统计表明,全世界约有70万只导盲犬,我国大约有超过4000只。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因为视网膜病变失去光明之后,如何继续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为了走出“黑暗”,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导盲犬便是其中一种。
在介绍导盲犬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失明。 根据导致视觉丧失的原因,将失明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感光失败,亦称光感受器的失明或中心性失明,这类失明的患者可感受到光亮和色彩,例如太阳、灯和其他光源的光线。但无法看到物体的轮廓和大小,也称为暗适应障碍。
第二类为视觉信息的传输中断所致的失明,又称周边视野的失明。这种类型的失明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视者的眼球运动受到限制而引起的全盲,此时即使光线照射到眼球上也无法聚焦,此类失明无暗适应能力。另一类是视者的瞳孔散大,光线能进入眼睛,但由于大脑对光刺激的反应异常,导致无法聚焦,形成复视,此类失明也有一定的暗适应能力。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原因导致的失明,都无法改变它们都是由于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不足以让眼球聚焦,从而导致视觉信息不能传入大脑的事实。既然如此,我们能否把一根细棍放在眼前,通过它“看见”面前的东西呢?其实,很多低视者通过特殊的眼镜和辅助设备,确实可以做到这一点。
然而,这样的“看见”与正常人通过五官感知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首先,它是基于外部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经过视觉信号的处理,最终传入大脑而产生。其次,这种“看见”是一种模糊的视觉影像,就像是拍得颇为模糊的照片。最后,这种“看见”是不稳的、不连续的,就像是在黑暗中划着火柴,慢慢凑近去“看”它。总之,这是一种有限的、无奈的“看得见”。
而导盲犬就是基于盲人群体这种特殊需要的产物。 据导盲犬协会成员向我们介绍,要成为一只合格的导盲犬,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 必须是健康成年犬,且无身体缺陷;
第二, 具备基本的听力、嗅觉能力,善于与人沟通;
第三, 经过专门训练,学会服从指令,懂得跟随、停止、左转、右转等基本命令;
第四, 与主人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以使主人更好了解其性格,便于指导日常行为。 经上述程序筛选出来的导盲犬,它们的“视力”究竟如何呢? 我们询问了相关专家,据介绍,由于导盲犬主要是依靠听觉来识别前方事物,因此它们的“视力”并不会比盲人好多少。也就是说,如果前方有一块石头,导盲犬可能不会像正常犬只一样直接跑上去查看,而是通过听觉判断出这是块岩石,从而绕开它。
需要说明的是,导盲犬所具有的“视力”仅仅限于识别前方障碍物的能力,对于远处的物体则是无能为力。 那么,是不是所有盲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导盲犬呢?并不是这样。要想获得一只导盲犬,盲人必须满足几个条件:一是盲度必须在四级以上(最高五级);二是能够独立行走,生活能够自理;三是没有精神疾病;四是具有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和训练员进行基本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报道显示,在盲人的家庭中拥有导盲犬的百分比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导盲犬所需的训练及护理成本较高,使得部分盲人难以负担。 当然,就算盲人符合获得导盲犬的条件,也不能马上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导盲犬。这是因为,虽然每个国家的立法都明确规定了导盲犬可以自由进出公园、饭店、公交车等公共场所,而且大多数的航空公司也允许它们登上飞机,但是现实中人们还是很难在街上遇到它们。这是因为除了作为导盲犬的训练员外,一般人并不清楚该如何与导盲犬打交道,也不知道在遇到它们时应该如何处理。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多数国家都会对导盲犬的训练和领养设置一定的程序,以确保导盲犬能够顺利地实现其功能。 在中国,目前参与导盲犬培训的机构包括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中国实用聋人科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