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腹水是怎么引起的?

沈华丹沈华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也很关心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一直关注相关科研论文的进展,发现最近有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Peng Zhong et al. 2017)报道了一种新的导致淡水鱼发生腹水的病原体,这种病原体能够引起异尖线虫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作者首先利用qRT-PCR检测了感染异尖线虫的鲤鱼的血清和组织的病毒含量,发现感染后3天病毒的含量即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并维持稳定;而用病毒抗原和荧光抗体对感染异尖线虫的鲤鱼进行抗原定位发现,病毒主要存在于消化道、肝胰腺以及胆道系统内。这些结果表明异尖线虫可以感染鲤鱼并且引起体内病毒的增殖。

为了研究病毒的复制周期,作者建立了原代鲤鱼胆囊上皮细胞系用于病毒培养和传代,并通过免疫染料染色观察病毒感染细胞的状况。结果发现,病毒可以在细胞中大量复制并在细胞之间传播,在细胞培养的第7天左右,多数细胞已经死亡,但病毒载量却达到了最高峰并出现下降趋势,推测可能是由于病毒颗粒从细胞表面脱落所致。作者还发现了病毒样颗粒(VLPs)的存在,这与之前文献报道的水生动物肠道病毒具有囊膜的特性相一致[1]。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作者在感染早期检测到了病毒蛋白,但是到实验中期并没有检测到病毒基因组序列,于是提出一种假说——病毒可能通过编码非结构蛋白来介导病毒进入细胞,然后以出芽方式形成复合病毒颗粒(图1)。

作者还通过免疫印记检验了感染异尖线虫的鲤鱼血液中是否存在病毒特异性抗体,发现第3天时已有显著升高,从而间接证明了病毒能在体内繁殖。

最后,为研究该病毒来源,作者将病毒接种至Vero细胞系上清中,发现可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作用(CPE),而接种前先用鼠伤寒杆菌清除异尖线虫感染所特有的细胞内寄生菌可完全消除CPE,说明此病毒是异尖线虫病毒(IOV)。

综上,作者首次报道了异尖线虫病毒能感染鱼类并引起急性炎症反应,为研究异尖线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1. Peng Z, Yang H, Zhang X, Liu J (2016). The role of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canthocephala and their hosts. Parasitology Research 115(4): 1497–1508.

璩媛乐璩媛乐优质答主

腹水症一般在7-8月高温管理不当和养殖密度过大的池塘中比较容易发生。养殖户在捕捞存塘鱼、转塘或拉网补苗等操作过程中不慎使鱼体受到损伤而在后期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病原引起腹水;池塘中敌害生物钉螺的突然增多而寄生感染;水质恶化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或者池塘老化底质严重恶化后积累的大量有害物质使鱼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解毒功能衰退而引起的肝胆综合症等都容易诱发该病的发生。

腹水病对养殖户影响是比较大的,该病具有发病时间长、治愈率较低、易反复等特点,一般在5-10月份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病,7-8月进入发病高峰期,10月以后逐渐趋于缓和并停止发病。该病发生时一般没有特殊症状,发病初期以鲤、鲫鱼等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较为常见,到了后期以鲢、鳙等上层滤食性鱼类比较常见,发病鱼池一般带状或者点状漂浮,数量从几尾到几十尾不等,体长一般在15-25cm,如果池塘中的优势品种是发病鱼种,其发病数量可更大。

漂浮鱼体表无明显病征,但腹部膨大,俗称“气肚子”或者“水肚子”用手压其头部时尾部翘起,去鳃盖,可见腹腔内有淡黄色或者灰白色、半透明的渗出液,有的腹腔内还有块状红色或者黄褐色的出血或者充血,并伴有肠炎症状,腹内肠管充血,病情严重的病鱼其肝脏呈暗红色,有时发白,肠壁或者胃充血,肠道内基本没有食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