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静注哪里?
注射分两种,一种是皮内注射(通常用于疫苗),还有一种就是肌肉注射(通常用于消炎、止血药) 那么注射应该选择什么部位呢? 一般来讲,注射的部位可以根据药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无论注射到身体的哪个部位,最终都会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起到给机体用药的作用。 比如疫苗在打完第一针后,第4天需进行皮内注射(加强免疫),而消炎、止吐类的药品则可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
对于第一次注射的犬或者注射剂量、针次数间隔时间不清楚的犬,建议先进行皮内注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打小针”;而对于已经接受注射的犬或者对注射剂量的成分很了解的犬可以采用肌肉注射。
无论是皮内注射还是肌肉注射,在选择注射部位时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避免注射危险区:因为狗狗有舔舐自身被毛的天性,所以注射部位应避免狗狗舔舐区域,如眼睛、鼻子和嘴周等。
2、避开脊椎骨:注射部位应尽可能远离脊椎,以防麻醉过程出现意外。
3、防止反复穿刺同一部位造成肌肉损伤:同一个部位的注射应尽量避免多次重复进行,减少对肌肉的损伤。
皮下注射:注射部位可在颈部、股部或尾部皮下。注射时,左手提起皮肤,使之与肌肉组织分离形成一肌腱,右手持注射器紧贴皮肤与肌肉间注入。
皮内注射:多用于防疫针接种、局部麻醉及皮肤敏感实验。犬、猫可在耳根和背部皮肤注射,兔在大腿内侧注射。注射时,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注射部位的皮肤,然后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的纵轴与皮肤呈30度角,针头朝上刺入皮肤,在皮下继续以15-30度角潜行刺入1-2毫米,然后注入药液。注射后形成一弧形隆起即“菌斑”(或称“水泡”),这表明药液在皮内组织间隙,如“菌斑”逐渐消失,即表示药液被吸收。如果针头刺中血管或皮下组织,注射后则不形成“菌斑”而快速被吸收。
肌内注射:常用于药量较大,需迅速发挥药效而对组织刺激性较小的药物。一般选择肌肉丰满坚实、血管淋巴管分布少、神经较少通过和易于把持的部位,使药液相对集中,被吸收的较少,可以得到较持久的药效。注射部位要选择解剖学上了解的范围,避开神经血管束和骨骼肌腱、关节腔以及感染、肿瘤、外伤、手术等病变部位。犬、猫可在颈部、胸侧、股内侧或臀部肌肉注射,猪、牛、羊可在臀部肌肉注射。注射时,先用碘酒棉球消毒注射部位的皮肤,然后注射。对于10毫升以上的注射器,要先刺入针头的1/2-2/3,再把针头全部刺入,同时旋转针头(逆,顺时针方向均可),以免形成针孔,注射结束后应迅速拔出针头。肌肉注射吸收速度一般较皮下注射较快。
静脉注射:由静脉注入药物主要用于各种高渗葡萄糖注射液及刺激性较强(如氯化钙、土霉素等)需要迅速发挥作用的药物。在治疗犬、猫等小型动物的严重疾病时,当皮下或肌内注射已不适合时,或为了便于给药,也可采用静脉注射。此外,还可通过静脉注射采集血液作化验检查。犬、猫一般在头静脉、股内侧深静脉或颈静脉注射,牛、马、驼、猪在颈静脉注射。注射时,保定好患病动物,用碘酒棉球消毒静脉及其周围的皮肤,然后脱去针筒外套,使针头露出,操作者右手持针筒、针头,在左手拇指与示指间绷紧皮肤并挤压静脉,使针头顺血管方向缓缓刺入,当针头进入皮下后,左手示指紧按静脉上方,使针头沿血管方向滑入血管内。针头进入静脉后抽取注射器活塞,有回血时,放开左手示指,使血管内压力恢复,即可把药液缓慢注入。注射完毕,先拔出针头,然后用消毒棉球压住注射部位,防止出血和药液外溢。